赚钱
" 大表姐: 很多人,因为说话方式的问题,不论是养育孩子、伴侣相处还是职场沟通,都屡屡碰壁。 今天这篇文,来自清华大学博士、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老师,简单清晰,为你解答:为什么你说的都对,却无法说服别人?又该如何调整? 来看今天的文章。 " 文|郝景芳 来源|武志红 ID|wzhxlx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: 苦口婆心地劝一个人,说的话简直不能再正确了,但他就是不听。 有时一件生活小事,和伴侣相说了几十遍,对方也全当耳旁风。 面对孩子的时候,情况更甚。 让他多吃蔬菜多刷牙,好言好语,威逼利诱,什么方法都试过了,但就是不听; 他们是不懂吗? 不是,而是不愿意听。 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,却不听?
在这个问题之前,先想一想: 你把对方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。 比如有时小朋友想学做家务,做父母的好心提醒,最好先抹桌子,再扫地。 结果小朋友一点也不想听,「啊——」地一声,爆发了强烈情绪,一甩手,不干了。 他会说「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」或「我是没来得及……」 大人往往不理解,反而责备,「我不就是在提醒你,教你吗?」结果孩子情绪闹得更厉害了。 仔细分辨,就会发现他不是在对抗,而是在委屈。 这时孩子的内在情绪是怎样的呢? 如果这件事是自己本来就想做的,那么是对自我的「自豪感」; 如果是自己没想到,要父母提醒的,那则是对自我的「羞愧感」。 孩子的心理语言是:「我本来就能做好的,不用你说我也能做好。」 孩子的内在情绪是:你说这些提醒的话,就好像我自己做不好似的,你不相信我。 而他之所以不合作,是因为他的潜意识觉得,如果听话了,就是承认了自己做不好。 「内在情绪」这个细节,为何如此重要? 因为很多时候,我们没有注意到,我们在说话时,是把对方置于好角色上,还是坏角色上?
什么叫好角色、坏角色? 举个例子。 一对夫妻,素来相处都分工明确。 丈夫工作挣钱,妻子暂时一年全职带娃,具体的家务事项也进行了合理分配。 但在具体执行时,妻子愈发力不从心,孩子喜欢哭闹,她无法睡个整觉。 属于她处理的那部分家务,也总是一推再推,堆积起来。 她感到孤立无援,有点委屈,她需要得到丈夫的更多支持。 如何跟丈夫说呢? 她有2种表达方式: 一种是说丈夫「哪里不好」,指责他眼力劲不够,没有分工给他的事情,就真的一点都不管了。 另一种表达方式是,讲出自己的困难,询问他能不能再多做一点,帮助自己。 这两种表达方式,讲的事一样,期望达到的结果也一样,但不一样是: 前者在表达指责,对方成了「坏角色」:做得如何不好; 后者在表达需求,让对方成了「好角色」:是能帮助自己的「拯救者」。 让对方成为「坏角色」,潜意识是让对方有内疚感。 但没有人希望自己是「坏角色」,一旦意识到自己被指责,会下意识「防御」,否认指责; 要么是冷冷不予回应,要么是情绪爆发,把小事变成争吵。 而让对方成为「好角色」,可以让对方「自我感觉良好」。 让对方知道,他做的事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自己—— 不指责,而是直接对未来提出期望。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,「不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他怎么会改好呢?」 现实却刚好相反,往往让对方觉得自己是「好的」,他才能做得更好。
明白了这个心理机制,说话方式也就清晰了: 尽量以让人「自我感觉良好」的方式提出建议,对方也就愿意接受,互惠共赢,皆大欢喜。 但其实在生活中,做到这一点,却是相当难的。 阻碍彼此相互体谅的,主要有两种情况: 第一种情况:执着于「应该」 这种情形,对应的是心中抱有固定「理想型」的人。 这样的人,对种种都有「应该如此」的强烈预期假设。 一个男人就应该「沉稳坚毅、大气开朗、勤劳顾家、温柔呵护」,做到这些都是「应该的」,做不到就是「毛病」。一个小孩就应该「干净整洁、落落大方、勤奋上进、知书达理」,做到了是「应该的」,做不到就是「毛病」。 好比在与人对话时,隐含着对对方的评价:正分、零分、负分。 表达出来的对他人的评分,是正分还是负分,都取决于零分线设在哪里。
零分线就是「应该线」。 如果心中的「应该线」画在一个封死的位置上,达不到这条线的,都是负分。 与「应该线」高的人相处: 你做好了,会得零分,因为都是「应该的」;你如果稍微做不好,就是负分,还处处言之凿凿,因为都是「不应该的」。 如果想生活得轻松一点,最好把最低分设在零分线上。 也就是放下对他人的预期,这样有一点点好的地方,都是正分。 举一个例子。 家中有两个孩子的日常,多半是「相爱相杀」的。 若父母根深蒂固认为,老大「应该」处处让着老二,那肯定每天都能看见老大的种种错误。 不停指责老大,沟通时也没法站在老大的角度; 若认为孩子为自己考虑是正常现象,打架也正常现象,那看见老大关爱老二,就可以非常惊喜地赞赏并鼓励。 久而久之,对老大的影响效果也会更积极。 总之一句话: 如何让生活看起来处处美丽?相信不美丽是「正常态」就可以了。 第二种情况:执着于「我好」 前面说到,当我们规劝一个人,顺便想彰显自己有道理、对方不对时,有可能让对方产生情绪抵触,反而起不到规劝效果。 也许大家会觉得解决方法很简单,不要处处彰显自己,多理解鼓励对方不就能达到效果了吗? 但现实没那么简单。 很多时候,一个规劝他人的人,并不是真的想要对方改变,而只是为了彰显自己。 一句话就能明白这里面的差异在哪里—— 「你看,我早就说过吧」——这就是一句彰显自己的话。 比如孩子第一次玩积木,家长指导孩子看图找样式,孩子没听,结果没完多久就惨遭失败。 看到孩子失败后,提建议的父母在第一反应是「你看,我早就说过吧」。 然后开始回顾自己的建议多么重要,预见多么准确。 想让孩子承认自己不听劝的行为,是如何不明智。 这种情况下,父母甚至可能对孩子的失败「喜闻乐见」。 因为只有孩子失败才能证明自己明智,而证明自己明智的欲望,远大于关怀孩子如何成功。 比如当孩子没有听父母劝,非要拿着一个重的东西走,结果摔倒了,父母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? 是赶紧拥抱一下,说没关系没关系,摔疼了吗? 而当小孩子把东西放下,爬起来再走,只为他喝彩「你好棒强」,绝口不提「看,我当初说什么来着。」 老子讲「大音希声,大道无形」,就是指不彰显自己,才能很多时候化育万物。
很多情况下,人与人相处的本质都是一样的。 让对方处在「好角色」的位置上,就是最简单的关键一步。 心理学研究发现: 稳定的高自尊者倾向把好结果归因于自我,把坏结果归因于偶然。 这样能在顺境中更容易持续,逆境中更容易逃离。 带团队的本质也是如此,给团队成员机会,让他们把才能表现出来,让每个人都觉得「我做得真好」。 小时候不懂这个道理,看历史时就纳闷,像刘邦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功? 遇事总是「为之奈何」,那些勇猛大将像韩信怎么不取而代之。 现在发现还是有原因的,他能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,发挥出120%的功力,这就是领导艺术所在。 带小孩的本质,也就是让他认为自己很好,并且能做得更好。 所有的哭闹不乖懒散都是正常,偶尔迸发出的礼貌勤勉是「哇,真好」。 小孩子会感觉「我这么好吗,我真的这么好吗,那我还可以更好」。 而这种自我感觉会让他自己想要做好。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争功的,越不去争夺「你看我对你教育得多好」的功劳,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越强。 很多时候,让我们成长的那么一点点动力,就是心底的那一丝「我是这么好的吗」。 ——是啊,你就是这么好。
本文作者:郝景芳,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,2013年加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;2016年,小说《北京折叠》获第74届雨果奖;2017年创办童行学院,给孩子打开视野、启发思考的通识教育。责编,朗门。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武志红(ID:wzhxlx),微博:@武志红。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。
有理不在声高 点个在看吧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