赚钱 作者:砚无声 最近看《小舍得》,剧中好几个情节深深触动了我。 比如,南俪说:“我决不能接受我的孩子不如我。”
比如,米桃说:“别人家的爸妈都帮着自己家的小孩,可你们呢?为什么我要永远懂事?”
隔着屏幕,都能感受到剧中人的痛苦和不安。 最叫人失望的,是事情本身吗? 不是的,是你对别人失望。 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说: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。” 一语中的。 原话是“自我启发之父”阿德勒说的,多次出现在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这本书里。
作者有两位,他们分别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,日本作家古贺史健。 这是一本我后悔没早看到的书。 不仅是书中“对话”的写法,读起来轻松又亲切,还因为书中很多观点,我闻所未闻。 书中这8句颠覆你认知的话,总有一句击中了你的心。
01:“心理创伤并不存在” 弗洛伊德认为: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(心理创伤)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。 这种论断被不少人认可。 比如,最近一期《金牌调解》里,周女士和唐先生都把自己的婚姻不幸,归结于过去。 周女士说,她很小的时候,就没了父亲,她没有父爱,缺少安全感,她要找个“老实”男依靠。 唐先生说,他们家在村上是独姓,势单力薄,他想找个强势的妻子。 谁知,妻子只是在家里强势。
并不是说他们过去的遭遇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,相反,影响会很大。 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。 作者说:“心理创伤并不存在。” 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,一个父亲嗜酒、好赌一事无成。 他的两个儿子长大后,一个当经理,一个活成了他父亲的翻版。 当记者问他们原因时,兄弟俩都说:“谁让我有那样的父亲。” 你看,兄弟俩都有那样的父亲,一个引以为戒,不想活成父亲的样子;另一个就把自己的“不幸”归结于有那样的父亲。 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说:“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,而是有自己选择的,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。”
02:“如果怎样怎样”,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: 如果我有那样的爹,我也能干一番大事业如果我有时间,我也去考驾照如果我还年轻,我就去学游泳 书里,哲学家也讲了他朋友的故事。 年轻朋友梦想成为小说家,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。 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、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,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,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。 作者说:“实际上,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“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”的可能性,即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事实。” 换言之,他就是在为自己不做改变找借口。 那个梦想当小说家的青年,只管去写小说,去参加比赛,结果不敢说获奖,至少在前进。 哲学家指出:“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(生活方式),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,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。” 不下定决心改变,你会永远止步不前。
03:“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,而是主观性的臆造” 你有没有因为同龄人的收入、学历、职业都胜于你很多而自卑? 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矮、挫、满脸粉刺而自卑? 书里指出:“你的自卑感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”。 作者身高是155厘米,那时他在想,如果我再长20厘米,哪怕再长10厘米,一切就会不同,就会拥有更愉快的人生。 当作者把想法告诉朋友时,朋友断然告诉他:“这种想法太无聊了。” 朋友说:“长高干什么,你有让人感觉轻松的本事啊。” 的确,长得高给人一种震慑感,而个子矮小的人能让周围的人放松警惕。 无论对人对己,都有好处。 作者再也不为他的身高而烦恼了。 他说:“关键不在身高,而在于你如何看待身高,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”。 举个简单的例子。 《悟空问答》有个读者问:“一身衣服不到100块,丢人吗?” 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:“不丢人”。 说句不好听的话,有人戴2块钱的耳环,她不仅不感到丢人,还会为自己存款多多而自豪呢! 如果你不去跟人比较,钻石不过是块石块而已。 把一件事物看成优点还是缺点,全凭自己主观决定。
04:“越自负的人越自卑” 我曾见过一个女人,她的装扮让我震惊,我从没见过哪个女人身上戴那么多黄金饰品。 她的十根手指都戴了金戒指。 另外,她的脖子上有三根金项链,两只手腕上也有四只金手镯。 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认为,这是“自卑情结发展成的优越情结,以及权势张扬。” 意思是,“我”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,而通过把“我”和权势相结合,似乎显得“我”很优秀。 这也就是“虚假优越感”。 学历造假和过度追逐名牌服饰、宣扬自己是知名人士等虚假优越的行为,都是因为ta太自卑了。 阿德勒说:“如果有人骄傲自大,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。”
05:“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,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” 为什么有些父子(女)、母子(女)、夫妻间、亲戚间闹得剑拔弩张?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: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,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。 《小舍得》里,田雨岚经常对子悠说:“妈妈是为你好”。 但,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你以为的为孩子好,有时是为了满足你的面子、虚荣心或支配欲。 这一点,孩子也能觉察到。 就像子悠说的:“我觉得妈妈爱的不是我,而是考满分的我”。
当孩子感到欺骗,就会反抗,子悠不想上钟老师的课了。 就学习而言,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,在他想学习的时候随时准备给予帮助。 但绝不能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,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时不要指手画脚。 很多人都不懂这一点,热衷于干涉别人的事。 父母要求子女上什么学校,学什么专业,和什么样的人结婚,教朋友怎么理财等,都会制造很多矛盾。 自己选择的结果,由他自己承担。 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,你的苦恼会少很多。 因为,能够改变自己的,只有自己。
06:“只要存在着,就有价值” 青年告诉哲学家,他的祖父现在在养老院里,过着卧病在床的生活,他不认识人,生活也不能自理。 不管怎么样,祖父都好像对别人没有用。 青年问哲学家:“这样的人是不是根本没有活着的资格?” 哲学家说:“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别人,应对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。” 作者举了个例子。 假如你的母亲遇到交通事故,陷入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。 这个时候,你根本不会考虑母亲“做了什么”之类的问题,你会感到只要母亲活下来就无比高兴,只要母亲还活着就谢天谢地。 就拿《小舍得》里,田雨岚和子悠来说。 当子悠被她逼“疯”了,进了医院,她才感觉到不要将孩子与别人相比,就把他看作他自己,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和感激。 亲子关系也变得融洽了。 无论是谁,只要存在着,就有价值,我们都要感谢他们的存在,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。
07:在意你的,只有你自己 站在竞争的角度考虑人际关系,是一个人烦恼的所在。 比如,青年说,他有兄弟两个,他总是被否定、被压制、被忽视。 而年长3岁的哥哥非常听父母的话,学习运动样样精通,是一位非常认真的哥哥。 他跟哥哥相比,什么都赢不了。 实际上,在意他的,只有他自己,是他自己在跟哥哥比。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,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。 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,但却感觉不到幸福,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,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。 如果能够体会到“人人都是我的伙伴”,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。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是: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。
08:“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,而是此时此刻” 作者说:“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。” 也就是说,并不存在目的地,作者把像跳舞一样的人生,称之为“现实性的人生。” 把青年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称为“潜在性的人生”。 作者在书里举了个例子。 假如你去埃及旅行,这时候你想尽快尽早到达胡夫金字塔,然后再以最短的距离返回吗? 如果这样的话,就不能称之为旅行。 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,“旅行”已经开始,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。 作者说:“人生是连续的刹那,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,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。 因为过去无法改变,未来也无法预测,只有把握当下,才最现实。 这就是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,颠覆你认知的8句话,有没有哪一句能击中你的心?
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