勤信软件园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,因为建党百年电视剧展播,观众其实享受到不少福利。 我们见证了主旋律优质剧的喷发,前几天白玉兰颁奖典礼,被誉为“质量最高的一届白玉兰奖”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 豆瓣高达9.3的《山海情》,《觉醒年代》,8.9的《大江大河2》以及8.7的《跨过鸭绿江》,都是十年不遇的好剧。 这波好剧潮还在延续,因为番茄君最近扒到了湖南卫视的一部新剧《百炼成钢》,一经播出收视率就破2,冲到了收视率排名第一的位置。 这部新剧凭什么这么能打,只刷前几集就让我深陷其中,这就来聊聊—— 《百炼成钢》 跟其他的剧不一样,这部42集的电视剧,讲了中国共产党横跨100年的历史。 虽然是单元剧,但它不像《理想照耀中国》那样,只用独立的小故事组成,也不像《觉醒年代》那样,专注于细节的刻画和人物的展现。 它有着两部剧共同的优点,以音乐咏史剧的形式,让观众耳目一新。 在一组曝光的长轴海报中,《百炼成钢》的八大版块、八个时期、八十余个角色集体亮相。 远远看去,像极了一幅《清明上河图》。 但放大细看,每个角色,每个人物,我们信仰的每一种精神,却又活灵活现,精致细腻。 这让人不得不赞叹导演的奇思妙想,也不得不感叹编剧的创新精神。于是番茄君一头扎了进去,先给大家开开路。 目前放出的两集是第一板块《国际歌》中的前两集。之所以是《国际歌》,因为这首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最重要的歌曲。在那个没有国歌的年代,《国际歌》就是他们的支柱和信仰。 开篇,26岁的毛泽东(王雷饰)和24岁的蔡和森(李泽锋饰)在上海码头探讨中国的出路问题。 毛泽东认为,现行的制度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,而中国的问题,也不是换一个总统或一个皇帝就能解决的。 但蔡和森则坚持要去国外寻找光亮。 所以两人约定,一内一外,一土一洋,同做中国的“盗火者”。 此处一别之后,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因中风病危,年轻的毛泽东赶到医院看望他。 老先生已经说不了话,在最后的弥留之际,将自己的女儿杨开慧托付给了毛泽东。 据杨开慧说,杨昌济老师卧床后,就一直念叨毛泽东的名字。 可能他知道,这个年轻人之后会改变中国的未来。 托付女儿之后,杨昌济就病逝了。 北京的雪夜,送别完老师,毛泽东若有所思。 原来离世之前,杨昌济已经将毛泽东和蔡和森推荐给了章士钊先生。 在老师灵前,毛泽东完成了恩师的意愿,他问杨开慧,你愿意跟我结婚吗? 杨开慧点点头。 接下来毛泽东的一番话意味深长: 但杨开慧的回答是:我愿意。 二人定下终生后,前去找李大钊先生(汪涵饰)辞行。大钊先生是毛泽东最敬佩的老师之一,到院里的时候,听到屋内传出俄文版《国际歌》的声音,二人于是驻足慢慢欣赏。 这是《国际歌》在剧中的第一次亮相,而一首《国际歌》,将诸多历史人物和时间串联了起来。 之后,故事线转到李大钊这里来。 听说陈独秀(刘威饰)要出城,李大钊亲自前往相送。 出城的马车上,陈李二人完成了“南陈北李,相约建党”的佳话。 马车上,李大钊掏出一本外文版《共产党宣言》交给陈独秀。 之后,《共产党宣言》经由陈望道翻译出版,到了远在长沙的毛泽东手里。 毛泽东喜出望外,赶紧拿给新婚妻子杨开慧过目, “共产党”这个名字,也第一次为中国普通民众熟知。 此时,远在俄国的瞿秋白,听到了街上传唱的《国际歌》, 虽然中共一大上,这首歌没有中文的词,代表们还只能慢慢哼唱, 但之后瞿秋白译出朗朗上口的中文版后,《国际歌》也因此发扬光大。在中共三大上,所有的党员都学会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。 在那之后,每逢中国共产党有重大会议或活动闭幕时,都要高唱《国际歌》,时至今日,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传统之一。 看前两集的故事,观众们会发现这部《百炼成钢》时空跨度很大,节奏很快,故事都是碎片化的,靠着一个个线索拼接起来。 这个线索可以是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,可以是一个码头,也可以是一句话。 不过,《百炼成钢》可不会因为故事的跨度和节奏而松散。因为它的核心,从来都是作为板块标题的那首歌曲。 因为采用了“歌咏剧”这种创新的形式,所以这42集电视剧,是由八首歌曲当做主心骨的,除了第一板块的《国际歌》,之后还有《万里长征》、《黄河在咆哮》、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、《最可爱的人》、《歌唱祖国》、《为希望祝酒》、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》。 熟悉这些歌曲的观众应该很好理解,每一首歌曲代表的其实是共产党一段核心的历史。 《国际歌》是党的成立,《万里长征》是红军长征,《黄河在咆哮》是敌后抗日……正因为歌曲的主心骨作用,时空的跨度和超快的叙事才能被串起来。 如果说《百炼成钢》是一串美味的糖葫芦,那这些歌曲,便是那根竹签子。 从革命到觉醒,从复兴到改革,正因为这种跨度,让《百炼成钢》有了全景感和史诗感,它给了观众“上帝视角”,从全角度去解读党发展的100年历史。 除了这种创新的形式,在质量上,《百炼成钢》也丝毫不拉胯。 看镜头语言,中共一大开会的嘉兴南湖,像极了一副油画, 古都北京的雪景,也大气磅礴,俊秀瑰丽。 陈独秀和李大钊坐着马车出永定门的俯镜,颇有些“西出阳光无故人”的悲凉, 而整部剧开场毛泽东和蔡和森论天下大势的那段长镜头一镜到底,则证明导演颇和演员都功底深厚。 这一段,其实很有深意。 按照剧的设定,这是在上海码头的候船大厅。 黑暗中,毛泽东点燃了一根火柴,照亮了整个大厅。 两人起来慢慢踱步前行,电灯也修好了。虽然在暗处,但接着光,镜头扫过了仗势欺人的军阀, 扫过了横行霸道的流氓, 扫过了围坐在一起观看《新青年》的学生。 最后落在了毛蔡二人的头上。 他们边走边谈,从暗处走到了两处,最后走到了刺眼的太阳光下。 这个长镜的寓意,我想不用多做解释了。 黑暗中的火柴是星星之火,镜头扫过的是旧世界和新力量,而从暗到明,则是以毛泽东蔡和森为首的这群年轻人,将会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和光亮。 细细品来,单这一个镜头,就不简单呀,这也是它深深吸引我的原因。 看完《觉醒年代》,可能很多观众已经被里面的角色征服了。以后看剧,只要看到毛泽东就会带入侯京健,只要看到陈独秀就会带入于和伟。 但饰演伟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。《百炼成钢》里的几位演员就都不错。 这部剧与《觉醒年代》重合的主要演员目前只有两位,一位是饰演周恩来的夏德俊依旧扮演周恩来。 另一位是《觉醒年代》中饰演胡适的朱刚日尧,在《百炼成钢》里,他演了一把蒋介石。 汪涵扮演的大钊先生虽没有张桐那般形似,但气质上与真实的李大钊先生很是相似,演出了自己的特点。 刘威的陈独秀虽然老气一些,但沉稳坚定,表演成熟,也没什么大问题。 最值得说的要数扮演毛主席的王雷了。 形象上,他与青年毛泽东很像, 气质上,他也很有年轻时候的“伟人范儿”。 尤其雪中回忆老师这段戏,情感拿捏细腻,值得赞扬。 只要不带着先入为主的看法,《百炼成钢》会是一部展现建党百年历程的好剧。 如果说《觉醒年代》是写实的党史,那《百炼成钢》则是写意的党史。 它为中国共产党这100年的历史加入了诗情画意,加入了歌咏音律,也加入了不一样的新鲜感。 党的历史是客观的,但怎样把这段历史讲出来,学问就大了。 作为中国人,我始终认为,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中国之国格,中国国民之人格从何而来。 今年赶上正剧百家争鸣,我们也恰好有了契机,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,回味党史,学习党史。 这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,也决定着我们未来的发展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